12
加入时间:2012年6月14日  浏览次数:4828  发布人:莲生秘方

(网络处方,仅供参考!)

(1)验方:治胃酸过多

  鸡蛋壳(去内膜洗净候干或炒黄)
     用法:研极细末。成人每服1钱,

  一日二次,开水送服。

 

(2)验方:治胃痛吐酸水
  乌贼骨3钱,木贼草6钱(微炒),
  川军3钱。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1钱,白开
  水送下。

  注意:忌生冷辛辣食物。

 

(3)验方:治嗳气
  生姜连皮一大块。
  用法:黄泥包火煨,闻香气后取出,去泥切
  片,开水泡当茶饮。
 
(5)验方:治恶心吐酸水
  吴萸(开水泡去苦水)3钱。
  用法:水煎服,或加生姜1钱共煎服。
 
(7)验方:治胃痛吐酸水
  左金丸
  用法:每服5分,开水下。
 
(9)验方:治胃痛吐酸水
  瓦楞子
  用法:煅后研极细末,每服1-2钱,开水送服
 
(11)验方:治胃痛吐酸水
  小茴香、干姜各3钱,薄荷2钱,甘草3钱。
  用法:共为细末,另加小苏打4两混匀,在疼痛难忍时服1钱。预防时,饭前5分。
 
(13)验方:治胃寒痛
  黑鱼胆大者1个(小者3个),白胡椒、肉桂各2钱。
  用法:共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粒。忌食生冷。
 
(15)验方:治胃寒痛
  毕澄茄末
  用法:水泛为丸,每日1钱,分服3次,开水送下。
 
(17)验方:治疗胃寒痛
  老生姜、红塘各半斤。
  用法:将生姜捣汁去渣,隔汤蒸一、二十沸,再将红塘溶入收膏,四天服完,一日二次。
 
(19)验方:治胃寒痛
  胡椒7粒,全蝎1个(去头足及尾尖)
  用法:共研细末,一次或分两次用开水送服。
 
(21)验方:治胃寒痛
  木瓜1钱,吴茱萸5分,食盐1钱(炒)。
  用法:研末,开水送下。
 
计量换算 1斤=16两 1两=10钱 1钱=10分 
1钱=3.125克
 
(4)验方:治嗳气
      旋复花(包)、苏梗各3钱,
      清炙枇杷叶(去毛)4钱。
  用法:水煎温服。
 
(6)验方:治恶心吐酸
  呵子、藿香、白豆蔻各2钱。
  用法:共研末,每服1钱,姜汤送下。
 
(8)验方:治胃痛吐酸水
  槟榔片(炒黑)
  用法:为细末,每服1钱,白水送下。
 
(10)验方:治胃痛吐酸水
  香附、五灵脂各8两,黑白丑各1两。
  用法:共为细末,丸如绿豆大,每日1次,每服2钱,白开水送下。忌食生冷、辣、荤物。
 
(12)验方:治胃痛
  黄瓜蔸藤一大把
  用法:用水煎浓汁一大碗,于胃痛剧烈时顿服。
 
(14)验方:治胃寒痛
  龙眼核(连壳烧灰存性)3粒。
  用法:研细末,冲热酒服。
 
(16)验方:治胃寒痛
  白盐久腌高良姜(越久越好)5钱
  用法:洗去盐,捣烂,以开水冲服,一日2钱,暖胃消食,祛寒止痛。
 
(18)验方:治胃寒痛
  大黑枣7个,胡椒9个。
  用法:共捣烂,用酒或醋送服。
 
(20)验方:治胃寒痛
  丁香5钱,肉桂3钱。
  用法:共研末,分十次量,一日二次。

 消化性溃疡验方

名医袁家玑采用加味乌贝芨甘散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加味乌贝芨甘散

  组成: 三七粉30克,乌贼骨30克,川贝30克,白芨30克,黄连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功能: 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便黑、呕血等症。

  用法: 共研为极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典型病例: 某女,18岁,脘痛2年余。自述脘痛阵作,入夜加重,辗转难眠,上腹及两胁胀满,时有反酸,嗳气频频,苔薄白,脉弦。经 X光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 1 X 1.3cm龛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本病例肝胃不和,气滞较甚,于散中加入制香附18克,以增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力,嘱其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坚持服用三月。诸症好转。X线钡餐复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痊愈。至今已17年未复发。

 

胃炎验方

名医李寿山采用清中消痞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方剂名称: 清中消痞汤
  组成: 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功能: 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 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方解: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运用: 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典型病例: 王某,女, 32岁, 1987年 9月 8日初诊。 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痞塞,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纤维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清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清半夏7.5克,炒栀子7.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回,口干舌辣均减,食纳略增,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性胃炎轻度,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一年,一切良好。



 


  治疗慢性胃炎验方八则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且复发率较高。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饮食不节(洁),损伤脾胃;劳逸失常,中气亏虚等所致。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方八首,以供参考。

  一、益气温胃汤
  方药组成:党参12g,黄芪30g,白术12g,山药15g,扁豆10g,白芍15g,陈皮10g,茯苓12g,砂仁5g,干姜10g,炙甘草10g。寒象明显加良姜12g、肉桂6g,甚者加附片10g、吴茱萸1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12g、煅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隐隐作痛,脘部如坠,空腹为甚,食入稍减,喜热喜按,遇寒加重,便溏不实,神疲乏力,少食纳呆,舌淡胖大,苔薄白或白滑,或边有齿印,脉沉细弱或浮大无力等。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黏膜粗乱,或见散在斑片状充血。中医辨证属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虚寒者。

  二、益阴养胃汤
  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乌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艰涩加栝楼15g,决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 12g;食少加谷芽15g、绿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伤,胃阴亏虚者。

  三、清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黄芩10g,连翘12g,败酱草20g,黄连6g,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蒲公英30g。吞酸加吴茱萸3g、海螵蛸12g、锻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中医辨证属中焦郁热,邪热犯胃者。

  四、疏肝安胃汤
  方药组成:柴明12g,白芍15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乌药12g,苏梗10g,炙甘草10g。痛甚加九香虫10g、元胡12g;胀剧加枳壳12g、佛手12g;嗳气加旋覆花10g、佛手1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痛引两胁,或攻撑作痛,舌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属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五、化瘀理胃汤
  方药组成:丹参30g,檀香10g,砂仁6g,五灵脂10g,蒲黄10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台乌10g。若挟郁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气虚加党参20g,白术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或刺痛、锐痛,痛处固定,舌质暗红或暗紫瘀斑,舌底络脉多粗乱而长色青,脉涩滞不畅。胃镜多见腺体萎缩或伴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辨证属肝脾气滞血瘀。气滞易致瘀,血瘀多夹气,临症要区分气滞与血瘀的主次,灵活用药,要注意气中血药、血中气药的选用。

  六、苦辛调胃汤
  方药组成: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吴茱萸6g,干姜10g,党参12g,甘草10g。偏寒者加良姜12g、川椒6g;偏热盛者加山栀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食后为甚,或隐痛绵绵,便溏,兼见烧心泛酸,口苦而黏,以烧心而不喜凉饮食为突出表现,舌质淡红苔腻,或黄腻或淡黄腻,脉细弱。中医辨证属虚实寒热并见者。本证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或情志化火,或服食辛辣煎煿,郁而化火,或虚火内灼而引起,因此在用药上要掌握寒与热、虚与实的主次进行调治。

  七、化湿醒胃汤
  方药组成:藿香12g,佩兰12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苍术12g,厚朴10g,茯苓12g,菖蒲12g。偏寒湿加半夏10g、陈皮10g、干姜10g;偏湿热加黄芩10g、黄连6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胸脘痞闷,纳呆少食,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漉漉,大便稀溏,身倦困重,苔腻(黄腻多湿热,白腻多寒湿),脉濡细或缓等症。中医辨证属湿阻中焦,困遏脾胃者。

  八、消食开胃汤
  方药组成:苍术12g,厚朴10g,山楂12g,神曲10g,麦芽15g,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0g,生姜10g。食阻气滞作胀加鸡内金 12g、砂仁6g;甚则大便不通,腹痛胀满者加枳实10g、大黄10g;呕恶痞满者加藿香10g、木香6g;油腻肉积所伤者,重用焦山楂;米食所伤者以神曲、麦芽为主;面食伤者以莱菔子为主。
  主治:慢性胃炎复加积滞中阻,症见胃脘饱胀痞痛,嗳腐吞酸,恶闻食臭,粪便异臭,舌苔厚腻,脉滑。中医辨证属饮食积滞者。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多见虚实相兼或虚多实少之症。初病在气,久病见阴虚络瘀或虚寒兼瘀者为多。治疗上一要补虚扶正,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胃黏膜细胞保护因子的释放,调整胃肠功能,药用党参、黄芪、麦冬、当归、菟丝子、枸杞子等;二要活血和络,改善胃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细胞吸收,药用丹参、川芎、赤芍、失笑散;三要清热解毒,防止癌变,对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选用白花蛇舌草、莪术、半枝莲、龙葵等;四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寒热虚实因人而治;五要注意饮食调节,忌生泠、辛辣煎煿及厚腻之品,同时要调情志、避风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治疗急慢性胃炎方七则 

1。健中散结汤加减
  【处方】党参30克 白术20克 肉桂9克 茯苓30克 山楂45克 大黄9克 积壳9克 川朴9克 瓦楞子30克 代赭石30克 瓜篓仁30克 苏子6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证】各种慢性胃炎。
  2。理气化瘀方
  【处方】广木香6克 制香附10克 元胡索10克 当归10克 赤白芍各10克 金铃子10克 青陈皮各6克 炙甘草5克
  【制用法】水 
 
  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适用于胃炎、胃窦炎等。
  3。良附丸加减汤
  【处方】高良姜6~15克(酒炒) 青皮9克 香附9~15克(醋炒) 郁金9~18克 砂仁9克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证】适用于饮食生冷而致的急性胃炎。
  【按语】本方适用青少年患者,一般投药1~3剂。
  4。复方红土汤
  【处方】 红药子20克 土茯苓20克 丁香蓼25克 鱼腥草20克 马鞭草15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2剂。
  【适应证】急性胃肠炎。
  【按语】有外感者加糙苏20克 葛根10克;饮食不节者加大腹皮10克,川朴10克;脾湿过盛加扁豆20克,薏米20克。
  5。苦参汤
  【处方】苦参6~9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制大黄6~9克 煨木香9克 海藻15克 桃仁9克 川朴5克 生白术1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慢性胃肠炎。
  【按语】便溏时加山楂肉10克,便秘时加大麻仁12克。
  6。芪蛇汤
  【处方】黄芪1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服。
  【适应证】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病,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更佳。对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息肉也有一定疗效。
  7.台乌百合煎
  【处方】天台乌药10克 乌贼骨20克 乌梅10克百合15克 蒲公英15克 川贝母8克 沙苑子8克 生甘草3克
  【制用法】每日服1次,分2次煎服。
  【适库证】慢性胃炎、胃窦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

[ 关闭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