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口雪是为感受了外邪热毒,在小儿患传染病的后期极易发生。患儿进食吃牛奶均感困难,烦躁不安,啼哭叫叫,患儿如面色红,口臭,大便干燥,小便色黄,则属于实热型,可采用清热解毒的方药治疗,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可用:金银花10克,连翘、黄柏、竹叶、甘草各5克,水煎后分数次喂服,每日1剂。
内服药物的同时,可配用外治法,用五倍子10克,苏连、黄柏、薄荷、甘草各5克,煎成浓汁,外涂患部,每日3-4次。
2:如患儿消瘦,精神不好,面色白而颧发红,大便稀,小便不黄,则属虚热型,宜煎服清热补虚的中药,可用金银花、黄芪各10克,灯芯10根,当归、茯苓 各5克,水煎后分数次喂服,每日一剂。
在内服药物的同时,可配用外治法,用五倍子10克,苏连、黄柏、薄荷、甘草各5克,煎成浓汁,外涂患部,每日3-4次。
3:鹅口疮又称雪口疮,属白色念珠菌感染,常发于婴儿营养不良,身体衰弱者中,可因此使婴儿拒食、哭闹。
刘氏介绍治疗本病可取吴茱萸10克,研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儿双侧涌泉穴,外贴伤湿止痛膏,24小时后取下。一般敷贴1次即有效。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肾经,《本草纲目》称其“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其性余热,而有引热下行之效。”本品有散热止痛,降逆助胃之功,又因其含挥发油,外用易于吸收,更有益于发挥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