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
[来源]《广西医药》(3)1985年
[配方]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百部各30克。紫草、雄黄、蒲公英、防风各2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5-10分钟,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再坐浴。每次熏洗30分钟,每日早、午、晚各1次,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祛风止痒。适用于外阴白斑。
方二
[来源]《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配方]三棱、莪术、补骨脂各30--40克,白鲜皮、苦参、蛇床子、红花、大黄、坤草各30克、何首乌40克,白芷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5-1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外阴局部病变区,或用电热熏桶行局部熏蒸治疗,疗效更为明显。每日2次,每次熏洗30分钟。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祛风、去白止痒。适用于女阴白斑、外阴瘙痒、外阴皮肤变白、上皮角化外阴白色病变,包括增生型、萎缩型或混合型均可应用。
方三
[来源]《陕西中医》(5)19
[配方]射干、透骨草、苦参各20克,白矾、食盐、龙骨、枯矾各10克,绿矾5克。
[用法]其中白矾、龙骨、绿矾、按矾交替使用。上药加清水
适量,放数沸,倒入盆内,待药液30℃一40℃时,坐浴浸洗30--60分钟。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祛湿、祛风止痒、收敛去白。适用于外阴白斑。
方四
[来源]《千家妙方》
[配方]苦参片60克,白鲜皮、蛇床子、香艾叶各30克,九里光120克,生白矾15克(后下)。
[用法]先将前5味加清水适量,煎数沸,后入生白矾,煮成3000毫升。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阴痒部。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2天。
[功效]清热祛湿、杀虫止痒。适用于外阴白斑。
方五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2)1989年
[配方]蛇床子、苦参、连翘各30克,当归、银花各20克,冰片6克(后下)。
[用法]每月1剂,水煎后取药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坐浴后患处涂擦。0.1‰求偶素软膏,2周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化湿、化腐止痒。适用于外阴白斑病变。
[宜忌](1)治疗期间,要保持外阴清洁,忌用肥皂擦洗,避免抓伤,(2)勿食辛辣食物;(3)衣着宜勤洗勤换。
方六
[来源]《新中医》(3)1983年
[配方]银花、五倍子、红花各30克,黄连15克。
[用法]每剂加水适量,煎煮2次,合并2液,分早、晚各半外用,先熏后洗患处,或用毛巾蘸药汁趁热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
[功效]清热燥湿、活血祛风。适用于外阴白斑及各种外阴病。
方七
[来源]《陕西中医》(5)1984年
[配方]苦参、白鲜皮、野菊花、苍术、补骨脂、透骨草各20克,黄柏15克,狼毒、牙皂各6克,姜石粉90克。
[用法]上方除姜石粉外,加水共煎3次,将3次药液混匀,加入姜石粉。温度保持在温热状态,将外阴浸泡药液中坐浴。每日1-2次,每次60分钟左右,每日1剂,经期停用。另外,以60%酒精浸泡生半夏,半月后过滤取液,用此消毒药液贴于患处。保持20分钟,隔日1次。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除湿、杀虫止痒。适用于外阴白色病损。
方八
[来源]《河北中医》( 2)1989年
[配方]鸡血藤、苦参、蛇床子、仙灵脾各30克,鹤虱、威灵仙、鹿衔草各20克,蝉蜕15克,枯矾25克,狼毒9克,皂刺12克。
[用法]上药水煎,2日1剂,每日熏洗2次。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适用于外阴白色病变。
方九
[来源]《四川中医》(1)1991年
[配方]补骨脂、蛇床子、明矾各30克,白鲜皮、川椒各25克。
[用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用药液熏洗患处。每日2--3次。
[功效]温肾健脾、散寒除湿、止痒去痛。适用于脾肾虚之外阴局部或弥漫性萎缩的白色病变。
方十
[来源]《新编妇人大全良方》
[配方]仙灵脾、蛇床子、苦参、野菊花各15克,川椒、白芷各12克。
[用法]上药煎汤,早晚熏洗外阴各1次。
[功效]解毒利湿、清热祛风止痒。适用于治疗肝经湿热之外阴白斑。